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新聞 >貴州省惠水縣清水苑大洞遺址古基因組研究:中國南方的古人類1.1萬年前或已南下 正文

貴州省惠水縣清水苑大洞遺址古基因組研究:中國南方的古人類1.1萬年前或已南下

来源:月落星沉網编辑:新聞时间:2025-11-02 18:28:16
貴州省惠水縣清水苑大洞遺址古基因組研究:中國南方的古人類1.1萬年前或已南下
貴州省惠水縣清水苑大洞遺址古基因組研究:中國南方的古人類1.1萬年前或已南下
貴州省惠水縣清水苑大洞遺址古基因組研究:中國南方的古人類1.1萬年前或已南下
貴州省惠水縣清水苑大洞遺址古基因組研究:中國南方的古人類1.1萬年前或已南下
貴州省惠水縣清水苑大洞遺址古基因組研究:中國南方的古人類1.1萬年前或已南下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東網: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近日發布惠水縣清水苑大洞遺址古基因組研究最新成果。研究團隊首次利用古DNA,對遺址出土的人類下頜骨分析,表明在距今1.1萬年甚至更早時期,中國南方的古人類或已南下,與東南亞人群產生基因交流。
研究所副所長張興龍指,考古人員在遺址中出土石製品2398件,水鹿、獐、竹鼠、黑熊等動物化石及碎骨2000多件,當中更有一件距今約1.1萬年的古人類下頜骨。通過古DNA序列分析顯示,在距今1.1萬年或更早時期,東亞南部與東南亞已存在自北向南的人群遷移,惟目前尚無同時期的東南亞樣本,有關說法待進一步研究驗證。
他解釋,古DNA是指古代生物遺體或遺跡中殘存的DNA片段,包括古人類、動植物和微生物。研究團隊會在出土的古人類骨骼中,提取基因信息、基因組,然後與其他古人類基因組,甚至現代人群的基因組比對,從中得出科學結論。
相關報道:穿越萬年,揭秘貴州古人類遷徙史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貴陽晚報:近日,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布貴州省惠水縣清水苑大洞遺址古基因組研究最新成果。首次利用古DNA對該遺址出土的人類下頜骨進行研究表明,在距今1.1萬年甚至更早時期,中國南方的古人類可能就已經南下,與東南亞人群產生了基因交流。
據介紹,上世紀90年代末,貴州省博物館一位專家發現了該遺址。2013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對清水苑大洞進行考古發掘。期間,出土石製品2398件,水鹿、獐、竹鼠、黑熊等動物化石及碎骨2000多件。值得一提,在當時的挖掘中,考古學家還發現一件古人類下頜骨。
“發掘出來以後,拿到手裏麵一掂,感覺挺沉的,我們心裏麵就有數了、有譜了,這件化石應該是年代比較早的,石化程度應該是比較深。牙齒,牙髓腔和牙床是保存古DNA信息比較理想的一個位置。”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張興龍說。
對於此次所挖掘到的古人類下頜骨是否能夠解開人類遷徙的“秘密”?貴州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多部門展開了合作。期間,考古學家們利用古DNA的分析方法,進行了比對,完成了貴州省首次用古DNA解碼人類曆史的研究。
“從我們發掘出來的古人類的骨骼當中,提取它的基因信息、基因組,然後和其他的古人類基因組,甚至和現生的人群的基因組進行一個對比,從中得出一些結論。像這次古DNA成果的公布,就是後續的研究成果之一,為我們探討1.1到1.4萬年之間,華南地區和大陸東南亞地區人群的遷徙、基因的交流,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研究材料。”張興龍認為,貴州這種山地省份和平原地區和大江階地的這種平原地區,包括大湖的邊緣的盆地,不太一樣。山地文明的曆史也是很悠久的,也有它自己的特色,“和中原地區比起來,或許我們在視覺衝擊力方麵,特別是在一些特殊的曆史時段上,沒有那麽強,但是它是代表了一種山地人群適應環境的獨特的一種適應策略。”
張興龍介紹,貴州已發掘出眾多洞穴遺址。通過對洞穴、洞穴內出土的文物進行不斷地考古研究,也更加印證了在這片土地上人類的生活變化。貴州從目前方向來看,主要的古人類還是生活在洞穴裏麵,洞穴遺址有數百處之多,不僅數量多,而且年代也是非常早的,中更新世的30萬年左右,人類選擇了在貴州洞穴裏麵生存生活,然後陸陸續續地一直沒有間斷,可能我們貴州人的這種穴居的曆史,可能至少在商周時期,還有一部分人是生活在洞裏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9895s , 14498.9375 kb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貴州省惠水縣清水苑大洞遺址古基因組研究:中國南方的古人類1.1萬年前或已南下,月落星沉網  

sitemap

Top